姚仲达作 山秀园石《太狮少狮扁章》
拍品号:359
材 质:山秀园石
规 格:3.2×4.6×3.6cm
估 价:20000 ~30000 RMB
成交价:80500 RMB
拍卖会:福建东南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场次:寿山石雕珍品夜场
山秀园石属于黄巢矿脉,出产于黄巢山脉山秀园村与南峰村之间,以产地附近的山秀园村命名。此件作品选用优质的山秀园石加以创作,石质细腻脂润,微透 明,过渡均匀自然,犹如朦胧霞色,斜晖氤氲,又好似含苞待放的鲜嫩芍药粉瓣。印钮上的一大两小共三只狮子,大者屈身伏卧,身旁前后各有一只小狮,如在与大 狮嬉闹游戏,憨态可掬,玲珑有趣,颇具动态,也使人有舐犊情深之感。同时,太师和少师都是古代官名,在周代,“太师”贵为三公之尊。春秋置“少师”,乃是 辅导太子的官职。印钮刻狮子,取“狮”与“师”同音,寓辈辈为高官的吉祥富贵之意。印台边缘刻有作者名“仲达”二字,这件作品刀工精妙,雕刻三狮栩栩如 生,是值得称道的精品之一。
姚仲达 1972年生,福建罗源县人,字入一,号龙耕山夫。师从潘惊石先生,专攻动物、印钮雕刻,特别对印钮的发展史有深入研究。作品屡获国家级和省、市级大奖。 曾受聘于福州市工艺美术技术学校。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印石专业委员会委员,台湾中华印石收藏协会顾问、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常 务理事。
款识:仲达
印钮雕刻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文/潘惊石
印钮雕刻在当代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而不仅仅作为印材的简单装饰功能,或篆刻艺术的陪衬而存在。事实上,美术史上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从萌芽、发展到成熟,都经历过一个伴生、依附、隶从,再到独立的发展过程。雕塑、绘画是如此,书法、篆刻也是如此,而与印章艺术相伴生 的印钮艺术也同样符合这条普适性逻辑。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过80年代台湾、香港藏家的预热,至90年代中期,印钮雕刻在台湾、上海部分具有深厚文博修养的有识之士的推动 下,终于再次受到收藏界和文化界的重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大国石”日益被人们所青睐,目前石头市场的行情炙手可热。但我相信,当人们普遍经 历了过份追求石质美之后,必然复归到更重要的文化艺术的主体意识上。一旦这种主体意识觉醒,艺大于石——即石头永远只是艺术的载体,属第二位,而艺术永远 是第一位,因为一块石头只有通过艺术的点化才会具有人文审美内涵——艺术永远是第一位的。被米开朗用来雕刻的那块石头是幸运的。打个比方,作为艺术收藏, 如果同样价格,我宁愿收藏一个杨玉璇的普通石材所雕刻的作品也不会选择一块被粗制滥造的雕刻所破坏的田黄,前者是天才和美感,而后者是遗憾和痛心。现在的 收藏也许还远未成熟,作为已经断裂了大半个世纪的艺术门类,印钮雕刻艺术还得大力补课,而作为同样断裂了大半个世纪的寿山石收藏文化,我们也得补课。我们 都是这个生态中的一员,我们一起共同补课,一起等待收藏和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
一门工艺是否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还要看它们反映的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还是艺术家个体的、个别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想象。在我看来,只有当一种 成熟、完善的艺术理念在大文化领域内面状的延伸、展开,才能谈是独立。寿山石印钮雕刻在以往狭獈的师徒授受过程中,的确存在墨守成规、陈陈相因的陋习,而 在今天,这种情况发生了可喜的转变,新生代艺术家们逐渐突破传统陋习,他们资讯灵敏,广采博取,逐渐累积了丰富的历史创作资源,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去反复求 证、磨练。十年来,福州印钮雕刻的进步逐渐受到上海、台湾、北京等地的学者、专家、藏家的肯定。
印钮艺术是独立的艺术,如果我们今天还不能到达古人的那个高度,这就意味着倒退。当然,我们不进取,不能从前人的范式之中独立出来,同样也是倒 退。但这个难度太大了,也因难度太大,所以才有价值。难度决定价值,我非常希望今天福州雕刻的年轻朋友们一起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与大家共勉。(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