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亨云作 焓红石《寒天双霸》方章
拍品号:365
材 质:焓红石
规 格:11.2×4.8×4.8cm
估 价:100000 ~120000 RMB
成交价:345000 RMB
拍卖会:福建东南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场次:寿山石雕珍品夜场
焓红石产于旗降山北坡,与旗降石都出产于旗降山,属旗降矿洞的一个分支。作者所使用的这块焓红石有红白两色,红中微带些许黄色,色彩浓艳,纹理如同 天女散花,绚丽可人,最为可贵的是颜色界限分明,红如朱砂、白如凝脂,作者利用石材本身的特质,巧妙地雕刻出了在寒天中觅食的一对白熊。两只熊身材壮硕, 姿态憨实,正双双低头嗅探,而它们下边的红色石材处,则用浮雕的技法雕刻几条鲜活的鳜鱼,在浪花翻滚中逆流而上,而白熊正伺机而动,蓄势待发。这件作品作 者巧用俏色,技法娴熟,无论是白熊的毛发还是鱼跃惊起的浪花,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与石材本身相得益彰。作者林亨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与鱼是他最为著 名、也最为擅长的题材,这件作品生动凝练又不失自然趣味,可谓鱼与熊掌兼得,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林亨云 1930年生,福建福州市人。自幼爱好雕刻艺术,早年从事木雕工艺,师从陈发坦,七十年代改业寿山石雕,擅长人物、动物圆雕,尤为擅长雕刻北极熊及金鱼著 称,将木雕、牙雕技法运用到石雕中。创作的熊或坐、或爬、或嬉戏、或逐食,形神兼备,可爱逗人,且富有人格化情感,尤其在茸茸熊毛的表现上独具匠心。以熊 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空间感和生命力,给观者以强烈震撼力。他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种大赛中获奖,其中《海底世 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珍品“金杯奖”。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现任福建省民间艺术家 联谊会顾问。
款识:林亨云作 2003年
一门三大师
——评说林亨云与林飞、林东的艺术道路
文/李玉山
在寿山石雕界,林亨云和他的子女所获得的荣誉格外荣耀,也倍受藏家称道。一门出了三位大师,并且各怀绝技,风格迥异,分别谱写了一番不一样的传奇。
林亨云(1930~),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当代的寿山石雕刻技法当中,能够被称为“绝技”的,林亨云雕刻熊毛的技法一定会榜上有名。他的弟子当中,还没有人能够继承下这门技艺,仿刻他作品的人,也总是在熊毛这一关露出破绽。
林亨云学习石雕的时候,已经年近四十,而此前,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木雕大师,极擅刻熊。林亨云学木雕,是因为幼年时家境贫寒,需要学艺来养家糊口, 刻熊,则是听说有个刻熊的木雕艺人刻一只熊能换到八十斤大米,这对贫家子弟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诱惑,于是林亨云暗下决心学习刻熊,不想这一坚持,就是一辈 子。而学习石雕的原因则是因为寿山石的每一次创作都与上次一不同,每一次雕刻都充满了挑战,每一件作品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激发了林亨云强烈 的创作欲望,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遂毅然放弃了木雕以及之前得到的声誉,重新当了学徒从零开始,不想却重新开辟了一片天地。
林亨云的雕刻偏重写实。1958年,林亨云接受了一期雕刻进修培训,系统地接受素描、速写、人体解剖学等西方美术的基础训练,后又有机会接触大 量的雕塑作品,这为林亨云日后的艺术风格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他擅长创作的题材一为熊,一为鱼,真正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对于这两个题材,天资卓越 的林亨云下足了笨功夫,不停的写生,不停地雕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8年他的大型寿山石雕作品《海底世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但是对于林亨云来说,专注更符合他的个性。 在创作完成《海底世界》之后,林亨云全身心地投入到熊的世界,通过画册、影像等各种资料来了解熊,甚至赴北京领取《海底世界》的金奖时,林亨云的大部分时 间也是扎在北京动物园里,对着北极熊写生、捏泥稿。
专注意味着深入的研究,也意味着深厚的感情。林亨云刻熊善于把握熊的动态,更赋予了它们拟人化的情感。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熊在风雪中孤 傲的漫步,可以看到一群熊在激流中迅捷的捕食,还有两头熊在一起亲昵,甚至还有二三小熊在旁边嬉戏,一幅天伦之乐的景象。而熊是独居的物种,这样的场景在 自然界中是决然看不到的。或许会有人质疑,这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过艺术家的创作本就不单是物象的表达,如元四家之倪赞曾在《题画墨竹》中写道:“余之 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我画竹只是抒发我心中的酣畅,哪会在乎像与不像”,今之林亨云,又何尝不是借刻熊来 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寿山石因为大多品种都质地通透、色彩绚丽,并不适合雕刻熊,焓红石和豆艮石一白一黑,却因颜色单一、质地粗鄙,反而被林亨云善加利用,挖掘出新 的价值。而林亨云运用独特刀法刻画的熊鬃虽纤毫毕现,实则蓬蓬松松,柔顺自然,大则适宜陈设,小则可随意置于书桌一隅,憨态可掬平添案头趣味,妙不可言。 如今林亨云刻一只熊的价值之高已经无法用换多少斤大米来衡量,不过不论何时看到这位大师,总是那么朴素自然。林亨云用其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众多收藏家的口 碑,也为林氏一门赢得了崇高的赞誉。只是林氏子弟似乎并不满足于世袭这份荣耀,尤其是林飞与林东兄弟二人,独辟蹊径,各自走出了与其父亲截然不同的艺术道 路。
林飞,出生于1954年,与其父林亨云一样,同样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不过林飞的作品并没有承袭其父的风格,而是融汇了西方雕塑 的美学理念。他1981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师从王则坚教授,作品以裸女为题材进行的人体雕刻最为人所称道,被收藏家和业界称作学院派风格。曾引领 一时之风气,在业界引起轰动并引发跟风效仿,影响力之广甚至一度被误解他只进行现代的人体雕塑,并且一看到此类题材就与林飞的名字画上等号,足见其影响 力。然而林飞的这种创作也一度引起过争议,盖因寿山石的质地特性,常常被人拿在手中盘抚,以裸女为题材,有不雅之嫌。其实人体雕塑是否低俗,并不在于材 质,用寿山石进行尝试并无不可;高雅与否也不在于裸不裸,艺术上的美感才是衡量其高下的标准。只是后来此类题材大家蜂拥而上,不停地复制,艺人间鱼龙混 杂,艺术上也参差不齐,为标新立异难免充斥了一些恶俗趣味,这都是需要反思的。在林飞个人来说,他的创作并非无根之浮萍,直接就跨进所谓学院派的范畴,他 首先已经继承了传统技法,并且在传统题材的作品上有着非常强的驾驭能力,具有开阔性的思维,视野广泛,又不拘泥于形式,综合起来才成就了他今天的艺业,只 是其他作品的形式不具有人体雕塑这一新生事物的冲击力罢了。
父子三人当中,林东的艺术风格又是另外一种风格。林东出生于1957年,获得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的荣誉称号。林氏一门三杰,父子三大师,可谓光耀 门楣,可是这位林东大师与他父亲一样朴素的不修边幅,在雕刻上下的功夫恐怕也比别人更深。因为从小就要训练雕刻技法,每天刮刀的练习需要左手拇指顶在刀柄 上,长年的顶压,他的指端比右手拇指明显短了一截。林东的雕刻也与父兄不同,在内容的选择上,林东对传统情有独钟,喜欢用传统技法来表达传统题材。林东看 上去似乎是木讷古板的人,不过他给我们呈现的雕刻风格却是夸张、诙谐,虽然不会感到丝毫的怪诞,却也是忍俊不禁,比如他的田黄冻石弥勒造像,腆胸叠肚,伸 着懒腰,哈气连天。这种精致的雕刻和夸张的体态、惬意的表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感,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夸张和幽默,赋予了传统题材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看到,林氏父子的雕刻技艺有着不同体系的传承,两代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林亨云刻熊已成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峰,林飞、林东二人则另辟新途,一 位以当代的视角建立自身的艺术体系,一位以传统文化和技法来丰富自身,他们在艺术上相互参照、相互补充,在寿山石雕刻艺术史上谱写了一段段传奇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