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惊石作汶洋石瑞兽钮椭圆章
拍品号:371
材 质:汶洋石
规 格:6.1×4.2×2.8cm
估 价:180000 ~200000 RMB
成交价:207000 RMB
拍卖会:福建东南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场次:寿山石雕珍品夜场
这件瑞兽椭圆章乃是使用汶洋石雕刻而成,黄白两色相互过渡,黄如蜜蜡,润泽华美,白如脂膏,鲜艳晶莹如同龙髓鱼脑,整体温润无瑕,清丽出尘。作者在 钮头上雕一瑞兽,回首张望,毛发开丝纤毫毕现,体态壮硕强健,弓身曲颈,神态灵动,气势恢宏,不怒自威。除此之外,在印台处,作者雕刻水云纹饰,仿佛瑞兽 踏于水云之见,大有气势,而边纹也与印台花纹相连,相互印衬,更显立体。作者刀工细致入微,巧用俏色,使瑞兽全身为蜜蜡黄,犹有金色光芒,鲜活动人。温润 的石质与完美的雕工非常协调,当属印章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潘惊石 1963年生,福建罗源县人,字林平,号三溪钓徒。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建熙先生。91年创办石雕工作室,从事雕刻艺术至今。作品风格多样,擅长传统 印钮精巧色雕,格调高雅,皆富新意。尤其两栖爬虫类,以随色赋形著称。2001年赴新加坡举办《与蛇共舞》石雕展,2003年作品《王者风范》、《雨林箭 蛙》入藏于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2005年作品《蜗牛》入藏于福建省博物院,2006年随《从长城到奥利匹亚·中国印象》艺术团赴意大利都·美术馆展 览,2009年作品《白虎》入藏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款识:惊石
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
——潘惊石寿山石雕刻艺术
文/李玉山
潘惊石,出生于1963年,福建罗源人,师从陈建熙。陈建熙也是罗源人,所以陈建熙和潘惊石这一系的师承被称作“罗源派”。其实严格意义上 讲,以地域划分流派并不妥帖,尤其是潘惊石这样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的艺术家。潘惊石1990年开始从事寿山石的雕刻,他的从艺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古兽题材为主的印钮雕刻为主,间有博古等题材的作品。这个阶段大约经历了10年的时间,在技法的锤炼上已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摹 古为主,包括历代优秀的玉雕、石雕或是其他门类作品,都是他借鉴和临摹的目标,尤其是借鉴秦汉玉雕中螭虎的形态,对寿山石雕中千篇一律的被镂空的纤弱的螭 虎造型进行变革,创作出浑厚的、饱满的并富有力度的螭虎钮式,在当时受到了业界非常高的评价。潘惊石早期作品多留“唐人”款,因临摹和借鉴了历史上大量的 优秀作品,因此风格高古,“唐人”款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很多收藏家的追捧,而潘惊石也因这一时期对历代印钮以及玉石雕刻的深入研究,为日后艺术风格的蜕变积 淀了深厚的底蕴。
随色赋形,描摹自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潘惊石的创作逐渐尝试新的风格,以草虫鸟兽为题材的写实类 作品成为他创作的主线。这一时期他以蛇、蛙、蝉、蜗牛等动物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潘惊石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理念时提到“因材施艺、随色赋形”这样一个 观点,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易把握。“因材施艺”这样的创作理念很多艺术家都曾经阐述过,但是因为材料的特殊性,真正能够做到并恰到好处的其实并 不多。“随色赋形”则体现了潘惊石对寿山石俏色雕刻的认知和掌握。俏色又称巧色,是寿山石雕艺术中很有代表性的雕刻技法,讲求利用石材原本色彩加以创作。 不过利用俏色进行雕刻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则给人以惊艳之感,利用得不好,勉强为之,却如东施效颦,让人在倍感可笑的同时,对美石却是倍感可惜。潘惊石 的俏色雕刻可谓巧到极致,绝没有拖泥带水的含混,而“随色赋形”正是他对俏色雕刻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延伸:“首先是色的回归,就是在相石构思过程中,相出 俏色部分最为神似的事物,结合这思路来进行创作。……除了要在创作作品时注重天然成色的回归外,我觉得一件优秀作品还应该‘借色入境’,借石头某色或局部 纹理象征某种事物以达到境从心造,趣中见妙之笔,带给人如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在潘惊石看来,随色赋形,“色”是基础,“形”需“随色”,而妙处则在于 “神似”。这恰恰与白石老人“似与不似”的美学原则相呼应。
锐意创新,直抒胸臆
经过几年写实技法的锤炼,潘惊石在线条和细节的表现力上愈发的细腻。2003年 之后,潘惊石再度回到印钮的创作当中,作品近乎无可挑剔。不过潘惊石并未满足于此,转而开始寻求传统的技法和传统文化的碰撞。拉丝技法和水波纹的结合,令 潘惊石的艺术成就再上一个高度,甚至可以说,这一系列的作品是潘惊石最具开创性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潘惊石都沉浸在拉丝技法的研究中,试图找到一种 连绵不绝的题材让这种技法尽情地发挥。南宋马远的《水图卷》落入潘惊石的视野当中。南宋大画家马远擅长山水人物的绘画,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藏有《水图卷》十 二段,第一段略有缺损,已无图名,其余十一段分别名“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 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此图即为马远作品。这十二幅图专门画水,把江河湖海的水在不同季节的波纹一一描绘,或碧 波荡漾,或惊涛骇浪,水在马远的笔墨之下有着万千气象。潘惊石受此启发,一下迸发了创作的灵感,以拉丝技法在寿山石上重现马远经典水纹,如2011年福建 东南秋拍潘惊石作品专场中《青溪赤龙图》,以及《屈原》、《河伯》等一系列的作品,件件精绝。在潘惊石之前,寿山石雕中,水从来都不是雕刻家想要表达的主 题,也从来没有谁将水刻画得如此具体:纤细的线条如潺潺溪流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江河,澎湃的浪涛中或描绘神龙隐现的瞬间,或刻画高士处变不惊的从容,在一动 一静、一张一弛之间,画面中精致的刻画与宏大的场景碰撞出强烈的对比,给人带来的震撼当真是叹为观止,深得徐悲鸿“尽精微,致广大”之意境。同时,水纹系 列作品的成功,使得“拉丝”这一古老的技法也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追摹高古,自成一家
这三个阶段的创作历程,潘惊石由过去的激扬到如今的淡然,愈发的沉浸在自己的世 界中,他又回到了起点,重新开始雕刻古兽印钮,只是作品也愈发的含蓄内敛。他有着一个庞大的创作计划——《百兽率舞》,他想打破传统的古兽范式,直接将 《山海经》等古代典籍作为他想象力的源泉,在2010年到2011年两年的时间里,潘惊石集中创作了如《醒狮》、《麈兽》、《狰兽》、《甪端》等一系列的 古兽印钮,也创作过《三兽渡河》这样的佛教题材作品。这一时期最为经典的作品当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神兽。这组作品的创作极具象 征意义,潘惊石以艾叶绿、白色汶洋石、红芙蓉、月尾紫这四个品种的印石与四神兽一一对应,所选石材都纯美无瑕,通体一色,颜色巧妙对应,已得造化之功。去 年东南秋拍潘惊石专场中以391万元成交,创造了当年寿山石雕艺术家作品(非田黄)最高纪录。
偶尔潘惊石也会重现经典,他想在他原有的雕刻风格上寻求突破,于是重新探究历代经典名作又成为他的必修课。像这枚善伯洞石《单角瑞兽戏子图》方 章,其原型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鸳锦云章循连环初读田黄石印的印钮。原作中的印钮是典型的乾隆时期的雕刻风格,造型古朴凝重,细节精美华丽。潘惊石在 这次重现经典的过程中,不像早期仅仅是对经典的复制,而是像雕刻对章那般形态与原作对称,呈呼应关系。原作中古兽眉目紧皱,威严庄重,体现的是一番皇家气 派;而潘惊石在细节上略微加以变化,古兽的温情凸显出来,呈现了一幕亲昵的情感。此时的潘惊石在雕刻艺术上已臻成熟,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韵味, 作品中蕴涵的似乎是潘惊石对自我的表达,他的温和、细腻、沉稳甚至是激昂,都可在他的雕刻中一窥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