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举作 高山石《秋声》薄意方章
拍品号:373
材 质:高山石
规 格:9.3×2.4×2.4cm
估 价:150000 ~160000 RMB
成交价:218500 RMB
拍卖会:福建东南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场次:寿山石雕珍品夜场
这件《秋声》薄意方章采用高山石雕刻,石体颜色由红白两色构成,红白过渡中微带黄色,红色为主调,深沉如斜阳一抹,又如枫叶满山,作者正是利用了石 材本身如朱似丹的特性,运用薄意的技法,于章体上雕刻出一幅红叶秋声图:瘦而挺拔的竹枝上,竹叶欹斜,使人如闻飒飒风声,此乃秋声之一,山石旁秋海棠葩华 正绽,芳蕊吐露,如闻花瓣舒展之声,此乃秋声之二,另一面上有鸟雀展翅凌空,仿佛啼鸣不止,此乃秋声之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 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而石体朱砂红色则如同晚照酡颜,秋色如酒,比春色更为浓重丰 稔,令人观之若醉。作品刀工细腻,无论是湖石亦或是花瓣,均丝丝分明。
林文举 1956年生,福建福州市人,号亨居士。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并留校任教十余年。自幼随父林棋俤学习薄意雕刻。其秉承寿山石雕西门派传统薄意雕刻技 艺,创作手法丰富多变,匠心独运,作品集文学、书画、雕刻于一体,在海内外久享盛誉。从艺四十余年,先后出版四本个人专著,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 市级大奖。现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
款识:秋声 文举作 林
附:拓片
窥探林文举的薄意艺术之路
文/鱼刚
自林清卿完成中国传统绘画和薄意雕刻的完美结合之后,有人总结说:“薄意堪称‘刀画’,它既重于‘画’,又重于‘刀’。这一句话,当然不是在话 语上无意义的拆解与语义反复,而是以极为简练概括的方式总结出了薄意雕刻的整体特性。注重“画”,是指要把中国绘画的线条、构图原理、空间关系运用到寿山 石薄意雕刻的创作当中,来呈现画面的意境与创作者的审美情趣;注重“刀”是以刀代笔,在与中国绘画结合的特殊情况下,创作者根据石头的具体材质与形体进行 创作的过程中形成的雕刻手法与技巧,是为进行薄意的创作而最终形成的一套实施方法。因此,对“画”与“刀”的熟练掌握与运用成为薄意艺术创作中的基本要 求。而通过刻刀在石面上来展现世界万物和内心宇宙,并产生奇妙的视觉效果与高超的境界,则成为薄意雕刻者的理想与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一门艺术的探 索之中,出现了一批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的刀耕者。潘主兰曾言:“清卿殁后三十年,有林文举私淑同里,夜以继日不知倦,人问之则曰:人生当以艺名无他慕,愿 寿山石雕艺术发扬光大,其志可嘉也!”以此足见,当代薄意雕刻艺术中,林文举在这一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他用自己的创作拓宽了薄意的艺术表现维度,于薄意雕 刻艺术取得了公认的成就。
1956年出生的林文举,早年受父亲影响,随其学习寿山石雕刻,而且早早地确立了方向,专攻薄意。其父林棋俤(1922~2002),又名训 禹,字其云。师从陈可平、陈可应。初学印钮,后专攻薄意。刀法得陈可应传授,雕刻受林清卿影响,花鸟薄意尤为出色。在父亲的指导下,早年的林文举很快学习 到“西门派”薄意雕刻的一些基本技法,加之经常观摩家藏林清卿传世薄意精品,使其耳濡目染,深得要领。后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经过系统的学习,对艺术各领 域的认识局限有所突破,并经过专门的绘画训练,吃透了中国绘画的基本要义。1981年从该校毕业后,又坚持了长达12年的教学活动,使所学工艺美术与中国 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与升华。以家学为基础,这些学院派知识体系的囤积,在林文举后来的创作中发挥了效力,使其作品富含人文情怀,逐渐显露出清新洒 脱、文雅静谧、高远飘逸的艺术品质。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胸怀远志的林文举,不仅成为最高产的薄意雕刻家,使其作品广泛传播到海内外,而且作品的艺术境 界得到业界的普遍认识。
林文举的作品,用其娴熟的雕刻手法,充分融进中国绘画意蕴和内涵。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他又是一位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使其雕刻手法既具有了丰富的 表现力,又有新意不断出现。曾有人评述:“文举在薄意创作时经常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探讨,有时将薄意与浮雕结合,有时将薄意与圆雕结合,有时也将薄意与博 古、钮饰结合,或将薄意与书法篆刻相结合,获得了风格新奇、韵味独特的极为成功的种种创新效果。”这其中,将书法引入薄意显得尤为突出,并使薄意的艺术表 现力大为拓宽,更具文化内涵。为此韩天衡言道:“薄意历来不注重书法引进和挥运,而文举却有充分的发挥,长题短跋,正草篆隶,或阳或阴,与画面相辉映,以 至发挥出随心所欲的补白效能,领一路之先。”除了雕刻手法上的创新尝试,林文举还在题材上面广泛涉猎,山水、花鸟、人物、鱼虫、草竹无所不刻。值得注意的 是,林文举除了他擅长表现的花鸟题材之外,更注重题材的文学性表达。在其代表作之一的《洛神赋图》薄意章的创作中,他将《洛神赋》的经典文字用行书与“洛 神”的人物造型完美地呈现在一个画面之中,文字与人物相互融合、形成呼应,极为巧妙地体现出中国文化思想的内在力量,凝聚了典雅的文学趣味。另一件作品 《清明上河图》,取材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画作,用薄意刻法使百十人物、树木、房屋、桥梁所构成的汴梁街景跃然石上,当看到一幅历史画卷被精细的刀法呈现 在高13.8cm的石头四面时,观者无不惊叹。关于他的艺术评价,韩天衡在《林文举薄意艺术》艺术的序言中作了比较准确的总结,他认为林文举有三大本事: “其一在五彩斑斓,砂格裂痕的石材上,施以特技,精心构排,避剔砂格,巧借裂痕,取其美,去其疵,化腐朽为神奇,起死回生,可谓人不易而他能易。其二是技 法精能,山水、花鸟、人物、书法俱能俱佳,长题短跋,正草隶篆,或朱或白,得心应手。格调高雅,不媚不俗,型不妄造,刀不妄运,前无古人,领一路之先。其 三是机敏、功力与天赋的结晶,顽石在手,数日审势,昼夜不别,做到材尽其 施,艺尽其用,于瑕疵中见智慧,融入谋篇布局的整体效果中,客观的弊端成为艺术上的点睛之笔。”
在专心创作的同时,林文举还在薄意艺术的研究上花费大量精力,成为寿山石界为数不多出版专著的艺人,在此称其为研究型雕刻家也不为过。1992 年,《林文举薄意艺术》在台湾出版发行,1994年,《薄意艺术》又在上海出版发行。这些著作,不仅付印大量薄意精品的图片,更为重要的是,林文举通过自 己的研究,在书中总结了薄意的艺术特性、雕刻技法与传承脉络。虽然不能将其视为系统性的研究巨著,但是在当时的寿山石界已经开了薄意研究的先河。以《薄意 艺术》为例,他对“东西两派”薄意艺术的发展脉络、艺术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与精确的剖析,梳理了寿山石浅浮雕及阴刻技法与中国绘画用笔、构图原则之间 的关系,并进一步追溯了中国古代石器、玉器纹饰、三代青铜器皿、汉代画像石砖、汉唐铜镜等传统工艺对薄意艺术的滋养作用,还较为全面地肯定了林清卿在薄意 艺术发展中贡献与地位。随后出版的《石中之王——田黄》、《寿山石印纽——薄意》等书,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雕刻经验,汇集了薄意艺术的鉴赏知 识。这些研究活动,不仅在薄意艺术上有所建树,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寿山石文化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一位创作者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除此之外,林文举还是一位寿山石文化的推广者与活动家。1997年,由上海《劳动报》、《上海工艺美术》杂志社、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在上海举办 了“林文举薄意艺术研讨会”。据当时的《劳动报》总编辑顾行伟回忆:“林文举是立志要闯荡上海这个文化大码头和世界华人圈的。他告诉我一个心愿:想在上海 开一个薄意作品研讨会。对这样一个虽为同道之好却为异乡之人,且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需要多大的勇气,而我又极愿为这样的人仗义挺身,大概是惺惺相 惜,自己在艺术上的成长也是这样过来的。”出版及研讨会等活动,使得福州以外尤其国内一些中心城市的文化人士认识到了寿山石薄意雕刻的艺术价值,推动了寿 山石文化的传播。随后,林文举移居新加坡,继续进行创作,促进了东南亚及港台地区的寿山石文化的交流,使薄意艺术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在面对林文举时,我们很难将视线集中在某一个点上,因为他过于多面,但我们又无法躲避一条主线,那就是薄意艺术。纵览他的薄意作品,我们分享到 薄意雕刻的艺术魅力和视觉享受的同时,更感受到作品背后创作者的执着追求与创造力。然而,在其创作之外其他方面的努力,才使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立体的人物, 他还怀着当初的理想走在为薄意艺术而拼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