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

汤志义作 漆画《沉默是金》

拍品号:492

材 质:漆画

规 格:40×180cm

估 价:100000 ~150000 RMB

成交价:437000 RMB

拍卖会:福建东南2011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场次:当代漆画名家专场

拍品描述

款识:汤志义
刊录:《2011汤志义漆画作品》P114、P115

汤志义
1971年11月出生于福建云霄。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师范大学漆画创作与研究中 心主任,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美术学博士,兼任中央美术学院重点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高研班指导教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 会副主任、秘书长,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漆画和油画、水粉作品近二十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获奖。其中主要 有,2004年漆画作品《渔舟飘至》获得五年一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牌(中国美术界政府最高奖),现有两件漆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渔舟飘至》和《香远·红莲》。已出版数部漆画和油画专著,作品还被香港汉雅轩、湖北美术馆、福建博物馆、厦门美术馆、德国总领事馆、上海外滩中心等重要 机构收藏。2008年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届百花文艺奖特别荣誉奖(福建省文艺界政府最高奖)。2009年漆画入选文化部“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 年”成就展(漆画十件之一),入编《新中国美术60年》、《中国美术60年》大型图典。2010年获邀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贵宾厅创作完成漆画《福州三坊七 巷历史文化街区全图》,漆画《漆海寻梦》入选文化部“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特邀展”。2011年九幅漆画代表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手抓饭店女老板》是陈立德的漆画代表之一。在画面深色背景里,女老板在灯光的映衬下,笑容可掏地招呼着客人们,神态悠然自得。昏暗的氛围衬映出女 老板光亮的、神采飞扬的面部,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类似伦勃朗油画的明暗法。女老板眯缝的眼睛、微翘的嘴唇、丰满的下巴成了画中的焦点,高光和胸口露出一 条的黑白图案的衬衣相互呼应,从背景到前景的明暗过渡自然。作者敢干和善于用对比和强烈的色彩,黑色的背景、红色的外衣和赭红的头巾,显得温暖又厚重。衣 服上一些黑白图案的排列,把视觉推向了脸部。这件作品柔和的质感和气氛,让人感叹其精妙时,忘却了这是一幅漆画。  
有时候“忘却”是绘画创作 和欣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任何绘画创作中,技巧和材质美只有服从、服务于绘画空间的精神性表达,才是有价值的。比方说文章的遣词造句是为了创造语境,而 不是华丽词藻的卖弄。有时人们谈论如何突出画种自身的表现技法特点,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技法特点是构成形式美感的因素。但是,过分强调技法,常常忽略了 艺术最本真的东西。充分发挥漆艺语言表现的可能性,又不为漆的技艺所拘,使漆艺手段贴切地为绘画的图像构建服务,这是陈立德漆画的一个鲜明特色。

陈立德在从事漆画之前,有很好的油画造诣。之后,他也一直在创作油画。陈立德的油画色彩醇厚,造型简洁,画面流畅透亮,色彩温暖,笔触生动。在题材 内容上,陈立德热衷于他的家庭和身边的日常生活,描绘鲜艳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在陈立德的漆画作品中,油画的影响相当明显。陈立德认为,漆画姓漆,但漆画 是画,漆画创作必须遵循绘画创作普遍的规律和原理。新生的艺术品类漆画,在保持质材特殊性的同时,借鉴其 他成熟画种的创作理念和方法,是理所当然的。

一个画家对客观物像的理解和认识是带有个人印记的,不管用什么工具、什么材料来表现,这种理解和认识总会自然地呈现在作品中。陈立德的漆画讲“漆 话”,他的漆画创作用“漆语”的语法创造语境。漆画空间多是二维或“浅箱式”空间,色彩是归纳性、构成性的,物像轮廊被赋予更多的空间结构上的意义,这使 漆画本体语言的运用获得必要的自由。纵观他的作品,无论是比较写实的人物,还是意象的风景,最打动观者的是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而不是技法。在深入走进他 的作品后,又让人不禁惊叹于画家精湛的工艺,技法非常含蓄,若有若无。比如《皓月红烛》,显性和隐性分割的压缩空间和色彩的传统象征性构成,借助于漆画本 体语言的表述,凸显了传统的喜庆元素烘托下的迷茫、惆怅和悲怆。《巨人夸父》则以直接的艺术形态把人的意志对象化。《冷血动物研究》、《暖血动物研究》、 《历史悬案》、《存在》等作品,通过对传统艺术形态的解构与重构,表现了新的艺术内涵。
  
艺术的创新,集中体现于对客观世界有深刻 观察和体验的创作者主观精神的自由表达,而这种自由贯穿在风格、形式、技法之中,创新的结果是要提供人们新的审美经验。有丰富人生和艺术体验、又有艺术悟 性的陈立德,在发展中国漆画艺术的探索中,已进入自由创造的境界。他的艺术受到美术同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与赞赏,决不是偶然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大箴

漆画艺术的语境
—汤志义漆画语言研究之一

众所周知很长一个时期福州虽然是中国现代漆艺的重镇,但福建培养漆艺人才的黄埔军校却一直是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汤志义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漆画金牌后,漆画作为学科开始在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得到了重视,汤志义作为漆画家的学术面貌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汤志义是新生代漆画家的重要代表,对艺术真挚的热爱和长期的研究,使他对漆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状态保持足够的敏感和清醒的自我反省的能力。漆画是 个缺少自身参照系的年轻学科,在图式大爆炸的读图时代,人们对图像的观看容易产生熟视无睹的麻木,耳濡目染也使图像的创造陷入难以超越的雷同传统艺术的当 代形态,是以数十万作者的人口基数,在同行的互相砥砺和思潮的连续撞击中,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试错的实验中产生的少数视觉的精英形态,而真正意义上的漆画 作者,乐观估计充其量仅仅是在以千百计的人口基数上展开研究和积累的,所以在学术触及点相对疏落的漆画家应该比其它领域更强调思想的维度,我认识的汤志义 就一直处在实践和思考交替进行不断自我更新的状态,他知道毫无新意的图式既面临美术史意义的梳理与淘汰,又面对当代艺术样式和思想力度的双重压力,所以在 当代艺术的生态中只要仍坚守架上的创造就必须具有更多的问题意识。

上世纪的漆画语言以镶嵌和彩绘拉开了表达的序幕,21世纪镶嵌从装饰走向写实、彩绘由构成转为塑造,其间还畅行了受塔皮埃斯和抽象表现影响的诸多材 料语言的变体汤志义显然体察了这个语言演变的过程,但他壁画专业的训练和油画的深厚基础,使他的漆画语言有了不同于前辈的上下文,谈汤志义的漆画语言绕不 过他的静物油画,静物画难以培养看 图说话讲故事的画匠,却能历炼技艺和形式的高手,汤志义在此颇有崭获和心得,他既不是那种习作和粉气十足的学生腔,也不是亦步亦趋的古典画法,而是塑造与 书写交融的新语境,他的造形与其说是写意的表现不如说是写心的愉悦,我在他诸多的与真实静物无关的色块、色斑、色点的布陈书写中,感受到了他在创作中运笔 挥刀、堆、刮、摆、写、按、转的节奏和惬意,他是属于那种具有创造快感的艺术家,我们见过不少毫无才情仅受名利驱使而误入圈子、痛苦创作又充满欲望的画 家,我们难得看到充满阳光和创造快感的艺术家,志义兄就是我见到的后一种人,应该说能让人从作品中感受到创造的快感,是艺术家进入本体语言研究状态的重要 视觉表征。

汤志义塑造与书写交融的新语境,使我看到了他与中国古老漆画一脉相承的东方语境,也使他在漆画语言的上下文关系中有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气质和文化起 点,天然漆的流平性和簿髹的特性是他从油画转到漆画继续书写的第一个障碍,也是汤志义漆画首先面临的艺术语言内在结构的问题,这个障碍在他漆画荷花的系列 中被首先垮越,他总是在形式语言的把握中营造视觉效果,并以漆灰的创造性运用为标志开始了他漆画语言的新的书写,使他的漆画从图式和质感上都让人感受到世 界最古老画种的当代形态。

策展人、艺术家 /陈勤群

流年似水
在我眼中,莲是孤芳自赏的,莲的高清、孤傲,与神佛超然世界的地位相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河面出仙妆,可望不可及”。

我爱莲,爱其乐观向上的生的观念,吴师道曾描写:“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风吹莲动荷花香,雨过花仙笑满池,悲喜不哀 是因着莲花怀的是水的性情,缥缈、悠远且绵长的梦想似无边的绿,让原本脆弱的生命香远益清,不再为悲欢喜怨哀妒贪嗔恶怒着迷。繁华自有繁华的笙歌魅惑,静 谧自有静谧的自在天空,在青涩的露珠交织凝合,落入莲华的片刻,是木鼓钟声,心随目远。

莲在花开之时,结实的莲蓬已具,这种异于其他植物的花种实同生的形态,使得莲花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而担当起佛的象征一职。莲叶上 的露珠与莲子,是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一朵莲花,自为一庄严世界,这芸芸众生,无论僧俗,无关学识高下,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一朵自在清净的莲花的。 只有掸去那些前尘的悲喜,留一片澄澈在心底,放宁静自由生长,才能修得并蒂莲花的一季绽放。

我爱莲,最感动于莲于淤泥中升起,圣洁净美,直至风动雨寒,荷枯莲断,凋零于淤泥中,莲子落地生命重生,这有如人的生命传承,如同思念终归是压抑不 住的一样,沉寂许久的枯莲依然在静静绽放,释放着生命全部的枯荣景象,在一派秋的萧瑟中,残断的血脉铸成了碳化的火炬,在空中高举,为岁月而褪尽铅华,在 时间的伤痕里平静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激情。在我眼里,那一朵朵的莲蓬,是寒风霜冻中傲立的铮铮铁骨。当时光继续向前流淌,这风中的铁骨也会在一旁渐渐地倒 下,可这一切并没有一丝的惊动和慌乱,而是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一场奔赴盛大生命谢幕的巨大温暖。我为莲这种生命的谢幕之恢宏和完美而热泪盈眶,于是,在我画 的莲叶中,我深情地绘满璀璨的金色——那是一抹永生的华彩。

莲,就这样静静守着,直到把对尘世的笑与泪,都结成甘苦的莲子儿,才渐渐褪色, 才静静地枯落,带着眷恋和期待所蕴蓄成的那段永远萦怀的梦去朝觐来世的根而回到生的起点,不必是大地的怀抱,也从未与周遭世界的冷漠分离,自会在任一个角落,得到亲密,温暖一段新的生命。

吾生爱莲,莲亦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