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十光作 漆画《捻线的爱尼姑娘》
拍品号:498
材 质:漆画
规 格:46.5×60.5cm
估 价:120000 ~150000 RMB
成交价:207000 RMB
拍卖会:福建东南2011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场次:当代漆画名家专场
款识:十光
乔十光
男,1937年生,河北馆陶人。著名漆画艺术家,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漆画家,中 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漆画研究会会长。1961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读研究生, 开始研究漆画,到我国著名的漆器之乡福州拜漆器匠师为师,1964年结业留校任教。1986年随《中国现代漆画展》访问前苏联。1989—94年间先后在 日本东京、京都、金泽、长野等地举办个展。1987年和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1992年在巴黎举办个展。长期从事漆画的研究、教学和创作。两 次在中国美术馆、十余次在日本、法国等地举办个人漆画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前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和英国维多利来·艾尔伯特博物馆收藏,并多次获奖并被中 外多家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创作设计的漆画有作品《江南水乡》(于1990年获第26回亚洲美展富士台奖和第二回日韩中国际绘画展银奖)、《泼水节》(获第 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青藏高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中国美术馆收藏)、《北斗》(获一九八六年中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篝 火》(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收青棵的藏女》和《泊》等作品。出版有《乔十光漆画展》(福建省美术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漆画技法与艺术表现》 (湖南美术出版社)、《谈漆论画》(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编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中国 美术学院出版社)、《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大象出版社)。
乔十光:历史性的开拓与贡献
20世纪中国美术始终处在社会变革与时代变迁的浪潮拍击之下,外部文化条件无不牵涉、制约和影响着美术自身的发展,而美术的发展也折射出不同历史时 期的时代特色。在这种艺术与社会关联极富戏剧性的情境中,一大批中国艺术家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树立文化发展的理想,无论身处外部条件的逆境,还是适逢社 会发展的机遇,都不动摇艺术探索与开拓的信念,在不同的领域传续艺术薪火,奠立了中国美术发展新的基础,从而汇集成20世纪中国美术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新的 成果篇章。在这一方中国艺术家勉力开拓、奋力进取的图景中,乔十光先生就是突出的一位。
漆文化在中国已有七千多年辉煌的历史,古代漆艺蕴含着独特的造器观念与修饰技巧,形成了广义上的漆画传统。20世纪上半叶以来,沈福文、李芝卿、雷 圭元等前辈艺术家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手法,使中国漆艺出现了现代漆画的端倪。但是,漆画作为现代形态绘画领域的确立,还有许多课题未曾解决,正是在 时代召唤着漆画从传统漆艺脱胎的历史节点上,乔十光做出了历史性的担当,将中国传统的漆艺技法与现代绘画结合起来,几十年如一日,探索漆画概念的生成和漆 画技巧的完善,成为中国现代漆画的重要开拓者。从1961年立志研究漆画开始,他的漆艺人生至今已达半个世纪,他的创作历程经历了时代的风雨,形成了不同 时期的特色,更汇成一个丰满的漆画世界。
乔十光走上漆画的研究与创作之途,首先得益于传统漆艺的熏染。1960年代初,他从当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毕业之时,已具备良好的绘画才 能,当他向民间的传统漆器艺人学习时,他既认真研究漆器的工艺技法,也立志从传统的漆艺朝向漆画的发展。他的早期作品体现了打破工艺与绘画界限的创作方 向,更注重把漆的工艺转化为绘画的语言。从60年代到70年代,他一方面对传统漆艺的装饰性和形式美作了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把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当时的 主题创作氛围结合起来,首创性地用漆画的手法来表现一些重要的主题,从而使漆画成为整个时代美术的新的种类和有机部分。例如,他将大漆复杂多变的特性与写 实造型的手法结合起来,创作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毛主席与红卫兵》等作品,这类作品主题明确、人物突出、色彩鲜明,使漆画进入画坛主流,让人们认识 到漆画从工艺美术领域跨越到造型艺术领域的可能性。此外,《草原新兵》、《红色娘子军》以及1977年专为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创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等都成为用漆画表现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在这个时期,乔十光在不断试验漆艺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在铝箔粉上罩漆再进行研磨的新技 法,这极大地丰富了漆画的表现力和绘画性。其中,表现亚非拉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作品《独立》便使用了这一新技法,为漆画表达思想性主题提供了崭新的 范例。
“文革”结束后,中国艺术的发展由单调、封闭、僵化转向多元、开放、丰富,乔十光也重振起他漆画生涯的风帆。为了在漆画中注入更 多的生活感受,也为了将自己绘画的才能与漆艺表现形成更有机的结合,他开始了长年的采风之旅。从旖旎的云贵高原到壮阔的青藏地区,从长江的源头到秀美的江 南,无不留下他的身影。他与当地人民一同生活劳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画出了数以千计的速写和素描稿,为漆艺创作积累了生动丰富的素材。这一阶段是乔十 光在漆画艺术创作上充分展开激情和才能的时期。他在描绘真实物象的基础上进行形式上的提炼升华,在漆艺传统中发掘技艺潜能,加快了漆画作为独立画种的进 程。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如“西双版纳系列”、“青藏高原系列”、“苗家儿女系列”、“南海渔女系列”,这些作品构思巧妙,非常 好地处理好了题材内容与漆画技艺之间的关系,注重漆画的工艺性与绘画性的统一,使得现代漆画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逐步走向独立,其中的《泼 水节》和《青藏高原》最富盛名,是绘画性和工艺性完美结合的代表作。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与国际艺术交流的拓展,乔十光也数次走访欧洲各国。在领略大量的西方现代艺术之后,他在学理上深入比较了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 民间艺术貌异神合的关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漆画,是富有地域性和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它有强烈的寻根意识,但它并不排斥‘全球意识’,而且正是在‘全 球意识’的影响下发展的”,要“立足民族,放眼世界,把中国的漆艺放到整个世界艺术的领域内,加以比较和认识,既要有地方性、民族性,又要有现代性、世界 性;既要善于纵向继承,又要敢于横向吸收,这样才有利于漆画风格的多元化”。在提倡民族民间艺术,张扬东方精神,同时也不排斥西方现代艺术的学术认识中, 他重点寻找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契合点,形成了讲究艺术形式、追求装饰风格的美学观念。正是秉承着这种中西融合的理念,他在之后的创作中更加注意采用漆画 丰富的技法,选取中国元素,在二维平面上“经营位置”,凸显了漆艺作为一种独立画种的独特个性,也更加凸显了民族气派。他在人物、风景、静物等多种题材的 创作中施展出充沛的才华,形成了他鲜明的漆画风格,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漆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江南水乡是乔十光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这一题材体现了他独特的感受力,是一种来自生活的感动。这类作品装饰性强,形式感重,充满恬静、明朗的田园生 活意趣。早在1963年,乔十光就创作了一幅《苏州风景》,第一次用白蛋壳表现江南建筑的清水白墙,利用黑漆表现屋顶黛瓦,用银色表现苍穹和水面,他这样 调动漆语言的结果是打破了漆画常规的“漆黑”局面,形成了令人视觉为之一新的漆画语言,也形成了表现江南水乡的“乔式”特色。自此之后,乔十光在这一题材 上可谓灵感泉涌,推演纷呈,将现代艺术的理念引进了漆画世界,将漆画带进了现代审美领域。
在人们的眼中,乔十光几乎是一位“为漆而生”的艺术家。自2002年退休之后,他仍然笔耕不辍,建立起自己的创作基地“大漆园”,在那里进行更宽阔 的探索。“大漆园”的含义既体现了对“中国大漆”的文化尊重和弘扬大漆艺术的文化理想,也寓示着漆的世界可以是一个大的世界,可以是思想容量的大和艺术境 界的大,由此他在这个世界里更加沉潜往复,浸染漆香,将自己在漆艺术上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臻达华美璀璨的境界。
乔十光晚年的作品更多地注重中国文化的抽象性与艺术表达之间的融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他在内心和情怀上深植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但也开放 地接受西方艺术的熏陶,在创作中善于融会贯通,把中西艺术的元素融于漆画笔墨之中,更加放怀追求艺术的形式美感,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转化为作品的形式组 合,将漆艺的材料和特性发挥到极致,作品中点、线、面、体充满了音乐般的旋律,大漆的质地如生命般绽放出奇幻的华彩,充满了生活的雅兴和逸趣,给人温暖和 煦的感觉。他的作品尤其体现出大方明朗宽阔的品格,造型的意态深涵内蕴,将漆画的工艺性升华到文化性的高度。比照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精湛手笔,乔十光的漆 画在意境营造、品质格调和形式语言上堪与比肩,为中国漆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乔十光不但是一位在艺术道路上刻苦躬行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在漆画教育、教学上奠立了系统的教育家。他自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后长期从事漆艺的理论 研究、教学和创作,培养了大批漆画人才,在他的身边汇集了一支日益壮大的漆画家队伍。他主编高等教育“九五”部级教材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 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本艺术院校的漆艺专业教材,在书中他总结经验,修正了传统漆艺文献中一些不合理的漆艺技法分类,从工艺方法角度进行重新分类,并且明确和 丰富了“漆画”概念,奠定了现代漆画教育的理论基础。他将长期的创作经验分解为大量的漆画制作技巧的切片,为漆画教学提供了直观的技法教材,也构成他漆艺 探索的总汇。
乔十光先生为人温和质朴,内心充满激情,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创作耕耘。他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世界,是一位敢于追求自己梦想 的人。在漆的艺术上他有着永远的梦想,他的艺术追求源自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振兴中国漆艺的追求。他的生命属于漆艺,他的漆艺因此散发着生命的光华。
中国美术馆馆长, 著名美术评论家, 策展人/范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