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春美什锦制铜陀六井

拍品号:110

材 质:

规 格:H:6cm,60cc

估 价:无底价

成交价:1150 RMB

拍卖会:福建东南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场次:茶道具专场

拍品描述

把款:史

底款:春美什锦
 
紫泥金砂泛春华
文/鱼刚
紫砂茶具,发轫于明代,兴盛与清代、民国时期,是茶文化派生出的独立的工艺门类。尤其是紫砂壶,由于其极好地发挥茶叶饮用口感,同时又融合了造型、色彩、装饰等美学元素,是把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既为普通民众欣赏、使用,也为文人雅士钟爱、珍藏。人们在使用紫砂壶时,可以获得口感和精神的双重愉悦,以及情感的升华;它的丰富造型,“方非一式,圆一不相”,是紫砂艺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陶文化紧密结合发展的产物。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记载:“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可按,胎必累按,故腹丰尚现腠,审以辨真。”这即是后人把吴颐山的书童供春奉为“陶壶之鼻祖,天下之良工”的出处。此后,时大彬、徐友泉等人在供春的基础上对成型技术进行全面改革,型制上也得到极大的丰富。总体而言,明代紫砂壶用砂粗砺,器形古拙庄重,质朴浑厚,在成型工艺和烧制技术方面有了初步发展。
 
至清代,在基本工艺进步的同时,壶面装饰也有了较大的创新,使之更具欣赏性。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造型丰富多彩,仿古形、花果形、几何形壶式繁多;泥料配色也更丰富,朱泥、紫色为主体外,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种色泽。一代巨匠陈鸣远开创自然器型新风,成为时代潮流。紫砂为皇家垂青成为宫廷贡品之后,雕镂装饰之风开始盛行,装饰手法空前多样。泥绘、浮雕、描金、印花、贴花、粉彩、珐琅彩等工艺的掌握和运用,将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或古朴典雅,或工巧丽妍,使紫砂壶变得艳丽缤纷。
民国之后,紫砂壶生产更趋商业化。伴随交易流通范围的扩大,从业者与窑口的数量剧增。同时产生了一大批紫砂工艺大家,如程寿珍、黄玉麟、俞国良、冯硅珍、汪宝根、吴云根、蒋燕亭、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程寿珍、朱可心等人,成为时人追捧的紫砂名家。此时,除了延续明清的传统题材之外,还兴起了仿古热潮,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紫砂壶在制作型态上可以分为仿真花器和传统素器两大类,仿真花器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本而入艺。这类紫砂壶要求制作精细、装饰和实用结合要和谐而不显牵强,也不要莫明其妙的夸张。素器是以简单的几何造型为器型,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物。赏素器首先要看壶身、壶盖是否丰满,方器是否不内夹,圆形是否不瘦瘪,再看壶咀和壶把的组合的外切空间线条是否流畅。在紫砂行业内有这样一句师徒相传的谚语:“壶把随着壶身走,壶咀顺着把末出”,形象地说出了其中的奥秘。
 
经历数百上千年的发展,紫砂壶工艺吸引了许多文人踊跃的参与,如壶体的陶刻手法就是他们的积极贡献。陶刻融中国文学、书画、金石艺术于一体,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且具有记事、寓意、言志、寄情、简练、含蓄、变形等浓厚的“文人”特点。陶刻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的整体表现。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壶,涤滤烦忧,当余甘留舌之时,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当能理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紫砂壶工艺追求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的统一结合,更追求形、神、气的兼顾。工艺卓越的紫砂壶,其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清楚、流畅。此外,由于其兼容并包的特性,又融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文人的参与,使得紫砂壶工艺更具“风雅”之气,体现了文人阶层的生活思考与艺术风骨。其中蕴涵的“理”和“趣”,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其造型的象征意味,工艺的传承手段,装饰的变化特征,历史的积淀故实,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