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

清 | 尚勛 | 竹雕筆筒

拍品号:566

材 质:

规 格:H:13.7cm,Φ:5.2cm

估 价:160000 ~200000 RMB

成交价:184000 RMB

拍卖会:福建东南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场次:乘物游心·文房清供专场

拍品描述
竹  刻這一門文房藝術早在宋代就已經初見雛形,《竹人錄》中引《清秘藏》的記載:“宋高宗時有詹成,能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纖毫俱備。所製更有鳥籠等物,甚精。”“逸士取裁,得草木為知己”。僅僅是褚松窗《竹刻脞語》中的幾句話,“截竹為筒,圓徑一寸或七八分,高三寸餘,置之案頭或花下,分題齋中詠物零星詩稿,置之是中,謂之詩筒。”或者是張岱《陶庵夢憶》中說到的“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亦或者《竹人錄》中“花鳥規橅徐熙,而寫意人物山水,則在馬、夏之間”,也足以令我們對竹制的文房雅物產生無限嚮往。竹刻藝術明清時期發展至鼎盛,清代金元鈺的《竹人錄》以及褚德懿的《竹人續錄》中記載了一批重要的竹刻名家,在他們的手中,諸般技法逐漸成熟,竹成為了真正的藝術品,無論是圓雕、透雕、浮雕、薄地陽文、陷地深刻、陰刻、留青……都能在薄薄的一片竹上營造出別樣的意境。遠山淡石、叢竹枯木、茅屋小樓,乃至於歷史典故、青銅彝器,在小小的一片竹板上,展示出無限深遠的典雅意境。
 
此次東南秋拍中上拍的一件清代尚勛的竹雕筆筒,就是這樣一件典藏之作。作者尚勛乃是清代竹刻家,以留青竹刻筆筒擅名,其生卒籍貫俱不詳,卻是一位“藝高而名晦者”(金西崖語),是繼張希黃之後的又一留青竹刻大家,活躍於嘉慶、道光年間,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均收藏有他所創作的留青竹刻筆筒。
 
此作當屬尚勛由浮雕轉為留青時較為早期的作品,因此在雕刻上除了留青之外,還略微保留了浮雕的技法,作者以精妙的刀法,在竹筆筒表面雕刻出中國傳統仙神傳說——“蕭史弄玉”。《詞譜》卷二十五引《列仙傳拾遺》:“蕭史善吹簫,作鸞鳳之響。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鳳鳴。居十數年,鳳凰來止。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數年,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去。”這是中國藝術中常常出現的題材,明代仇英的《人物故事圖冊》中就出現過“吹簫引鳳”一頁,故宮博物院亦收藏有清康熙時期的刺繡《吹簫慶典圖軸》,可見這一題材影響之廣泛。在筆筒的下半部分,作者雕刻出蓊鬱的樹林和連綿的群山,梧桐樹上棲息著鳳凰,下掩映著樓閣——即《列仙傳》中所說之鳳台。四面敞開的鳳台中,擺放著桌案和花瓶,有女子正憑欄眺望,似乎在抬頭凝視著高遠的天空,姿態嫻雅寧靜。而在筆筒的另一側,上方雲海之中,蕭史正乘龍吹簫,似乎要向重雲飛去一般。整件作品上下、正背呼應,構圖兼顧了故事的整體性以及筆筒本身造型的特殊性。
 
在雕刻手法上,作者巧妙地將剔地留青與陰線淺刻相結合,以剔地法營造出空明的背景,留青則突出了人物、樹木、樓閣的層次,又以線刻法刻畫出人物的五官、衣紋、樹木的葉片脈絡、龍鳳的鱗片羽毛以及起伏的雲海,層巒疊嶂、松雲亭台,無一不精,極具趣味與美感。王世襄曾經比較張希黃和尚勳的竹刻藝術:“留青竹刻,希黃以後,當推尚勳。若論兩家取景,頗有遠近之別。希黃攝取遠景,大山巨澤,高閣崇樓,氣象不凡。尚勳雕琢近景,人物器用,狀寫入微。各有擅長,未容軒輊。”從這件筆筒上,亦可以看出尚勛竹刻“狀寫入微”的特點。此外,對於竹器的收藏,《竹人錄》中有言,“其色紅如琥珀著為上,鵝油色著並足寶貴”,這件筆筒色澤深沈,包漿濃厚,宛如琥珀一般,堪稱佳品。
 
尚勋,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嘉庆、道光时期(1796 ~ 1850)的竹刻名家。善用留青法,造诣极高。
款识:尚勋。
尺寸:H:13.7cm,Φ:5.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