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王雷霆 田黄石 福禄寿喜薄意摆件

拍品号:025

材 质:田黄石

规 格:H:8.6cm,102g

估 价:3200000 ~4000000 RMB

成交价:6670000 RMB

拍卖会: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场次:补天遗珍·寿山石雕珍品夜场

拍品描述
这枚田黄形态饱满、色彩沉稳内敛,质感老熟润泽,结如蜂蜜凝胶,萝卜丝纹清晰可见,极为华美。作品雕刻松、鹿以及蝙蝠,在传统意味上,此类题材即“福禄寿”之集合。而竹叶、禽类的点缀感,则又使整个画面拥有了一种勃勃生机,使得代表“福禄寿”的三个元素,被融合得更加自然。在雕刻手法上,此件作品在行刀、造型上均能感受其有木雕、寿山石雕刻之手法,显示出了民国晚期之后本地雕刻风格跨越材质,逐渐合流之境况。
 
王雷霆 (1919-1983),号依媄,福州雁塔村人。先习木雕,后学刻印,又师从薄意大师林清卿。擅长用薄意深刻的手法薄雕,刀法圆熟,作品构图多采取中国画散点透视进行布局,流丽自然,山水、树木多依石势、石纹而成。
 
出版:1.《中国寿山石图鉴》P63,鹭江出版社,2006年
   2.《中国印石三宝—石中之王田黄》P10,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年                                       
   3.《寿山石印钮—薄意》P37,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年
附:福州石雕厂珍品证明书
 
此标的为特殊拍品
 
 
半生木石——王雷庭雕刻风格初探 
 
—文/丁琳馨
 
说到薄意,不能不提清卿,而说到清卿,又不能绕过与他有关的一个团体——私淑弟子。所谓私淑,是一种文雅的说法,其实就是自观自学,没有正式拜师学艺。清卿的私淑弟子中,最被公众所铭记的是“二王一林”,“二王”里,其一是王雷庭,其二是王炎铨,“一林”则是林棋俤。“二王”的出身类似,都是在陈寿柏图章店中工作,“陈寿柏”店东陈雪村与清卿本来就有私交,因此一度将清卿延请到店来担任“绣工”,因此才使当时在店中做工的“二王”得遇清卿,并受到他的指点。从“陈寿柏”这一系出来的人,还有一个杨鼎进,也是私淑清卿的高手,对王雷庭有启蒙之惠。但后来王炎铨早逝,杨鼎进改行,最终,“陈寿柏”这一系里,私淑“清卿”薄意而得以继续创作的,仅有王雷庭这一仅存之硕果了。
 
王雷庭生于1919年,小名依媄,生于福州象园雁塔村。方宗珪曾在书中描述,说他他身材瘦弱,五官秀气,戴着眼镜斯斯文文,长相举止都很文雅,不太似一般的雕刻艺人,可见学“薄意”,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给他的气质带来了影响。象园、雁塔这一带,在晚清时期,一直是福州木雕匠人的聚居地。王雷庭的祖父,即是当时木雕的名艺人,擅刻人物,尤其以弥勒雕刻闻名。王雷庭十三岁随父亲王则枝学习雕刻,出师后便到“陈寿柏图章店”中学习石雕——这亦是当时这一带木雕艺人的常见情况,不仅刻木制品,也刻其他材质,如泥、铜、铁、石、牙之类的素材,都多少会有“兼工”的情况。“陈寿柏图章店”的店东陈雪村,是王雷庭之舅,于是清卿在“陈寿柏”坐镇的日子,王雷庭自然就得到另眼相看,近水楼台,获得了学习薄意的机会。后来清卿“正反阴阳刀”“斜刀入石”的秘密,便是由他流传下来,为坊间所知。王雷庭学过木雕,带艺投师,虽然没有“名分”,但他学艺用心,在“陈寿柏”做工期间,将清卿所作的薄意拓片,自订成集,日夜揣摩,进步飞快。二十二岁时,已能够自立门户,在当时雕刻艺人聚集的总督后有了自己图章店,名为“锦玉斋”。他所刻的薄意,其实与清卿并非完全“一致”,而是更有个人的风貌。
 
由于王雷庭是先学木雕,而后转向石雕,并未系统地学过绘画,故而在雕刻上,他手法还是倾向于更为劲挺、刚硬的雕刻式线条,有些部分也会不自觉地显露出木刻的习惯,与一般的“西门”石雕用圆刀时所强调的柔韧感并不一致。此外,木雕的基础也令他对传统的喜乐题材更为熟稔。在他遗世的“田黄石福禄寿喜随形件”一作中,王雷庭就采取了充满吉庆意味的题材——福禄寿喜。在形长头尖,但是却宝光流转的田黄石上,他随形就势,刻下了山石、松竹、喜鹊、双鹿和蝙蝠。蝙蝠、双鹿、松树、喜鹊分别代表了福、禄、寿、喜的谐音,颇有一种“贵上加贵”之趣。这种题材的选择习惯,也更接近传统木雕的习惯。除此之外,此作中也能相当明显地看出其雕刻上“木石互博”的情况:如山壁的层次递进,均为涡刀,从其角度看来,显然是他反复学习清卿式的“斜刀入石”后的成果。而竹枝的大轮廓虽然颇有画意,但落在细节的勾画上,折痕、竹节处,又回到了写实的风格上去,恐怕又与其谙熟木雕的本能脱不开关系。
 
松、鹿之刻画,也有这样的特点——绘画的轮廓,写实的细节,线条有刚直的韵痕,而在流云、山石处,总是安排的严谨、规律,强调透视和布局。松针、树皮处,雕琢谨慎、细腻,这都是王雷庭雕作风格较为显著的特点。这其中的种种造型、手法的成因,只要一经对照他本人的经历,也就不难于理解。王雷庭雕刻上的这种“木石姻缘”,令他的“薄意”颇有独立的个人面貌。虽属私淑,不过是未能正式拜师而已。其“薄意”水准、品味的高超,仍然是不容否认的。可惜的是,1983年,他因中风猝然离世,时年不过六十三岁。倘若为他遇到几年后田黄、冻石争相出产的年代,或许会留下更多材、工皆美的精品。然而,这样的遗憾,却永远难以弥补。名师已去,今人所能够做的,也不过是珍爱他们所留下的每一件珍品而已!